老甲殼蟲作為一代經典,已將其獨特的車身造型烙進在了每個車迷的腦海中。同時,后置后驅的布局讓老甲殼蟲節省出了盡可能多的空間來提高實用性。但是下面我們要介紹的這輛甲殼蟲,經過一番折騰之后居然變成了一款前置后驅車。
甲殼蟲換裝寶馬發動機 輸出超400馬力
這是一輛1973年的老甲殼蟲,它的獨特布局讓前行李箱擁有巨大的空間,所以車主就在車前塞進了一臺寶馬的發動機!
老甲殼蟲傾斜的前行李箱蓋很明顯會和這臺大尺寸的發動機發生“親密接觸”,同時由于前行李箱的設計導致散熱性能不佳,于是將發動機裸露就成為了唯一的方案,因此這輛老甲殼蟲還帶有一絲野性的氣息。
搭載寶馬M50B25前置發動機可謂起到了一箭雙雕的效果。除了輸出強大的動力之外,還對車身的平衡性提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仔細研究發動機艙中的部件,會發現有很多熟悉的面孔,來自寶馬E30的前懸讓這臺大尺寸的直列六缸發動機能夠匹配在狹小的空間內。同時,高爾夫二代的底盤件諸如十字聯軸節等,也讓寶馬發動機能與之更好的匹配。
M50發動機搭載了渦輪增壓器,經過對部件的強化以及不斷的調整,最終讓這臺搭載寶馬發動機的甲殼蟲,可以迸發出最大400馬力的動力。
美到讓人發指 獨特的蟲型車身充滿流暢感
從這張圖片可以看到發動機盡可能低的安裝在車內保證了車輛的低重心。傳動系統來自車主定制的五速手動變速箱,而400馬力的動力則通過Sachs618離合器傳遞。
事實上在拍攝這一組照片之前這輛甲殼蟲剛剛完成改裝,還沒有機會去一探其真正的實力。
裸露的發動機能夠讓人非常輕松的觀測到發動機的工作狀態,不過這么做的代價就是會極大的增加風阻。
從后部看去這輛重度改裝的老甲殼蟲簡直美到讓人發指,獨特的蟲型車身充滿了流線感。
原本放置發動機的地方現在成為了散熱器水箱的家。而作為一款原本后置后驅的車型,將散熱器放置在這個地方明顯更利于散熱。
散熱器所需要的空氣通過側窗上的導風口提供,頗有點賽車化的感覺。
后行李箱蓋蓋上之后,相信幾乎沒有人能知道這臺甲殼蟲到底經過如何的強化和改裝。
駕駛充滿樂趣 內飾保留老甲殼蟲的樣式
短小軸距以及強大的動力組合,讓人無法輕視這臺年邁的“甲殼蟲”。
下面來到車內看看,除了部分賽車化的組件之外,老甲殼蟲的中控臺幾乎原汁原味的保留。
防滾架很好的隱藏在了車內,而整車內部裸露的鈑金被噴涂成變成了車身同體色。
防滾架的加入很好的提高了整車的抗扭轉剛度,這對上了歲數的老爺車顯得尤為重要,在駕駛時可顯著的提升車輛駕駛極限。
五點式賽車安全帶以及Sparco桶形座椅的加入,讓這臺甲殼蟲增添了一些賽車范兒的意味。
集成在老甲殼蟲內飾中的五個改裝儀表,看上去簡直就是原廠的效果,布局和安裝的非常完美。
有了強大的動力以及均衡的配重,要在賽道上撒撒歡并不是什么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