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起上周某個月黑風高霧霾大的晚上,小編冒著折壽的風險駕車出門,很快便發現油表指針快接近紅線,但提示的續航里程也還剩不少,萬萬沒想到,在尋找加油站10分鐘后竟然沒油趴窩了,留我獨自在寒風中瑟瑟發抖。真是虎落平陽被犬欺,吃“土”月還被自家車油表給套路,不過想想近8元的油價,加油不敢加滿,油門不敢深踩,愛車抱怨一下也是情有可原,可這油表和續航里程不準確、前半箱油比后半箱油耐用到底怎么回事?
油表顯示不準確
其實都是由于油表顯示不準確造成。油表主要分為指針型和數字型,指針型油表一般通過指針指示表盤格數來顯示燃油量,而數字型油表則顯示燃油量格數、油耗、續航里程。油表顯示的燃油量是廣大車主是否加油的依據,更是不少老司機估算行駛距離并做出行安排的依據,油表顯示信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往往很多人發現油表顯示不準確。
小編發現有不少時候油表的頭半段特別耐用,而到了下半段,油表的下降速度非常快,幾乎是頭半段的二倍,上坡或下坡時油量表竟然還會發生變化;有些時候油表顯示還剩一半油量,但加油時卻加注超過油箱容積一半的油;表顯續航里程總是比實際續航要大不少;表顯油耗要比實際油耗小,這些情況的出現不禁讓人感嘆油表真的是個“婊”,套路還不少。
油表顯示原理
傳統的油量顯示系統主要由油表、傳感電路、可變電阻和浮標四個部分組成,看到浮標大家都很熟悉,像馬桶注水、水池注水等都有應用,接著就來點燒腦中學物理原理。油量顯示系統基礎原理是:當油箱中燃油加滿時,連接浮標的可變電阻的電阻值變小,整個電路電流達到最大值,這時燃油表指針處于滿油位置;當燃油量降低時,可變電阻的電阻值隨之相應增大,電路電流降低,燃油表指針也隨之降低,整個過程與電壓表、電流表等相似。
油表不準確原因
理解原理并不難,而且可以看出,油表的顯示數據受油箱中浮子的位置影響較大,浮子的位置又由油液面高度決定,但不要簡單就得出浮子位置只要改變就會影響油表顯示信息的結論,需要假設一種情況。如果油箱是一個規則的幾何立體,例如正方體、長方體、圓柱體等,在油箱的任何一個油液橫截面上,相同高度的油液體積都相等,這時候,油箱浮子的上升與下降都是線性的,信號就線性傳遞到油表系統上,油表所反應的剩余油量也比較真實。
往往實際情況下大多數車輛為了追求更高效地利用車身空間(有限空間下盡可能多的裝載汽油),油箱都做成了不規則的立體狀,一般放置到車輛后排座椅下方,什么形狀都有。這時候再通過油液面高度來判斷油量就不準確,雖然有的車型會通過一定的計算方法和邏輯來修正油表顯示,但依然不夠準確。
因此在上坡、下坡、車身劇烈顛簸等時候,油液面高度發生改變,油表顯示所剩余油量便不準確;舉個例子,加滿油若浮子位于油液面截面積大時,當油液下降高度越小,油表指針變化也小,導致此時感覺油特別耐用;而當處于油液面截面積小時,油液下降高度越大,油表指針變化也大,致使產生油不耐用的錯覺,甚至還會造成油耗忽高忽低的假象。
數字型油表
看完上面可能會有老鐵疑問現在的高端車型使用數字型油表,能顯示續航里程和油耗,油表示數應該是依賴于更先進的軟件邏輯計算得出,精確性也會提高不少。確實是這樣,但像續航里程是根據個人車輛的平均油耗等計算得出,可由于個人駕駛習慣及車輛行駛路況的變化多端(激烈駕駛、高速、上坡、下坡、路面濕滑等),導致油耗有相應變化,續航里程也不準確,這也就是為什么某些時候續航里程顯示100公里,最后可能只能續航50公里。
說在最后
油表示數、續航里程和油耗真的僅供參考,實際數值還需要駕駛員長期駕駛同一車輛才掌握出該車燃油余量、續航里程和油耗的規律。雖說油表提示報警后仍能繼續行駛幾十公里,但這樣做可能會傷及車輛燃油系統,尤其是油泵,而且最慘的結果就是被無情的扔在半路,所以強烈建議大家在油表指針接近紅線或指向最后一格燃油前進行加油,長途出行的話可以勤加油,以保障車輛續航,總之就是一句話——別太過分相信油“婊”,確保手機有電,車子有油,錢包有錢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