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依依不舍的賣掉了跟隨2007年人生第一輛車老馬6,買了新款TT,然后小改了一些東西,是時候發一個作業總結一下啦。
現在的小黃TT樣子是這樣的:
這個角度看最帥
感覺是不是很原廠呢?貼了點字裝裝B,30TFSI 是不是很叼!
總結一下這個車一年多的使用感受吧:
新TT是一輛又可以用來代步,又可以滿足賽道日,還可以改裝了去跑fast4ward 04 比賽的車子,不過改裝件比較貴。這個價位完全可以買到動力更強的A45 AMG,不過外觀就沒新TT拉風了。
說點題外話,我感覺車子可以分很多種性格,新TT無疑算是邪惡的那種,它很能挑起你的駕駛欲望和原始對速度和操控的需求。說白了就是,開上新TT,原本可能在馬路上很安分守己的駕駛員,也會有當一回馬路賽車手的沖動!所以說新TT是邪惡的那類車,很容易挑起駕駛員陰暗的一面。
談一下駕駛感受吧:
動力表現:原廠動力表現還行,主要過了100碼之后提速就不如之前那么給力了,畢竟馬力只有230匹。原廠0-1在5.4秒達不到官方的5.3,原廠0-400米加速是13.8秒,和ATS-L , 328i 等運動型轎車相仿,并沒有特別的優勢。其實我覺得新TT原廠能有280匹是最平衡了。如果對于動力要求很高的人,還是建議買同價位的A45 AMG,不過據說A45由于壓榨動力比較厲害,所以散熱各方面不是很好,持續賽道日容易炸。
空間表現:前排空間很好,基本不要高的太過分的人,坐前排都不會覺得擠。后排臨時坐一下老婆和兒子還是夠的,當然一般買新TT的不會是家庭唯一用車,所以空間這塊應該不是大家關心的,這邊也就不多吐槽了。
操控表現:前驅車的彎道特性,這點必須吐槽一下,新TT在彎道中有一種不可預估性,比如前一秒你感覺這個彎似乎還可以更快一點過,然后提了點速度,后一秒就推頭給你看,好在有4驅的加持,可以在彎心早早的全油門出彎。過彎感受更像是一部前驅車。雖然更換了鄧祿普Z2輪胎和HSR防傾桿對于彎道極限有很大提高,但是推頭的特性是無法改變的,這點比后驅車難受不少。其實也不是說新TT過彎不行,其實過彎還是很犀利的,基本100碼在高速上快速變道,非常干凈利落,這點原廠的寶馬3系是做不到的,轉向的指向也很精準比3系好不少,但可能是奧迪的通病,過彎給人的感覺就是不好,這點還是寶馬是標桿,雖然3系的避震那么舒適了,但是過彎的感受依然犀利。
改裝清單:
裝備和外觀:
1、倒車影像(原廠竟然沒帶!!!)
2、駕駛模式(這個沒啥作用)
3、自動泊車(這個也沒啥作用,還是自己停靠譜)
4、虛擬360全車雷達(這個也沒啥作用,狹小的路況有點用)
5、TTS 銀色反光鏡外殼(外觀飾品,見仁見智)
6、各種車身貼紙(都是自己貼的哦!)
7、B&O音響(這個是原車自帶的~)
8、刷了隱藏的RS開機畫面和運動儀表盤
操控和性能:
1、KWV3 避震(拆的時候證明,國內版本的新TT是不帶電磁減震的。KW V3 避震很難調,有下壓和回彈兩種屬性,有條件最好是去空曠的場地感受過彎的感覺,然后調整為自己最合適的數據)
2、HSR 前后防傾桿
(最值得投資的操控改裝,比避震改完還脫胎換骨,充分改善TT彎道推頭現象)
3、RAYS G25 輪轂(性價比很低)
4、鄧祿普 Z2 高性能街胎 (抓地力不輸AD08R,性價比高)
5、ApRacing 5000R 剎車套裝 (剎車腳感很好,性價比很高)
6、前后 EBC 高溫剎車皮(性價比高,雖然沒有ENDLESS的皮腳感那么逆天,但是應付賽道日足夠了)
7、前后剎車鋼喉(這個最好換掉)
8、后 dixcel 劃線剎車盤(完全是為了后剎車的美觀,其實沒啥作用)
9、BLOX 防盜螺絲(換了輪轂原廠的防盜螺絲塞不進去了)
10、JBOM 300 鉬競技排氣頭段(聲浪很贊,配合回火聲,容易讓人上癮)
11、VEC 機油透氣壺(暫時沒發現有什么用,據說可以減少積炭,減少燒機油)
12、VEC 加大油底殼(一個4缸的機頭,每次保養喝7L機油,你看受得了嗎?)
13、EDDY 國產的渦流進氣 (其實做工各方面還可以了)
14、Forge 中冷器(這個改裝拆的心疼)
15、AEM 水噴射系統(水噴配合和中冷,夏天動力衰減沒那么嚴重了)
16、DEFI 2bar 渦輪表(一般改裝車都需要按一個,看看渦輪的工作情況,原廠程序瞬壓可以打到1.5bar)
各種液體:
1、DOT5.1 剎車油(賽道日需要這個)
2、elf 0w-40 機油(elf的機油油溫和保護發動機做的都很不錯)
3、PG55 防凍液(這個防凍液很給力,價格也貴)
4、NGK 火花塞(1W8公里換的)
分享下賽道日的經驗吧:
賽道日不是比賽,我覺得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安全。曾經在天馬山看到很多事故,都是賽道上太熱血,強行超車或者剎車過熱上墻和碰撞的。所以安全駕駛在賽道日非常重要,你可要知道,賽道上的事故和車損,保險公司是不賠的。我的策略是不和大部分車子團在一起,這樣既危險又出不了成績,如果發現甩不開大部隊,可以去p房溜一圈,再回到賽道,這時候就又清靜了。
平時的買菜車不經過任何改裝也是可以去體驗賽道日的,不過就是剎車容易過熱,刷兩圈,散熱一下基本問題不大,最重要的就是剎車系統,過重的車身重量和沒有完全關閉esp,都會加重剎車系統負擔,剎車這個可是安全的保障。
一些側向支撐不好的重心較高的車子,在賽道上這個缺陷會被放大,比如SUV,舒適型轎車,在高速過彎的時候姿態和側傾都不是很好,所以這時候壓力都在輪胎上了,如果輪胎也抓不住地,那就開始側滑了,有一定危險性。
最后就是當發生推頭的時候,不要想著去救了,至少我推出去好多次,沒有一次救的回來的,還有一次因為救車差點拍墻上,當推頭出去的時候,要做的唯一事情就是握緊方向盤,踩死剎車,賽道上都有緩沖區,不會發生危險的。反而救車要反打方向,容易拍在彎內側護墻上,這樣就得不償失了。
賽道日的圈速其實和動力關系不是特別大,反正我跑不過一些特別瘋狂的本田超跑GK5!
在天馬山賽道日,之前用過z皮配合dba剎車盤和原廠卡鉗,幾圈下來就過熱了,apracing的卡鉗散熱好,不過也可能跟我技術提升有關系,會用剎車啦,哈哈!
P房引擎蓋打開散熱,其實這樣散熱并不好,還是去賽道上開起來賽熱最好,包括我在內,好多新手的第一副剎車皮就是因為跑完賽道馬上停車,報廢了剎車皮。
大直道沖刺,去了好幾次天馬一次比一次圈速快一些,對車輛彎道的操控把握更有心得了,其實輪胎對于賽道日特別重要,動力反而沒那么重要了,所以原廠程序跑起來就是穩,刷過車子很容易出問題。
先看下新TT原廠的樣子吧?原廠還是很不錯的,雖然地盤高了一些。
前兩奧迪徽標在引擎蓋上很酷。
側后方也不錯。
內飾科技感很好。
空調出風口特別喜歡,設計的很贊。
然后開始各種的折騰改裝:
具體改裝順序忘記了,圖片也有一些找不到了,下面貼一些改裝圖片。
之前幾乎每個周末都要跑去改裝店弄一下車子,不是調調避震,就是和車友交流下心得什么的,真實深坑啊~
新TT的大燈造型還是很好看的。
前剎車承擔著車輛制動的主要任務,大約90%的制動力依靠前面的剎車系統,而且因為新TT是電子手剎,所以后剎車卡鉗就沒有去改它。
JBOM 300 鉬頭段。
AEM 甲醇和水混合噴射系統。
前apracing 5000r 輕量化卡鉗(一個小拇指就可以舉起來,原廠重的要死),配合屌絲的EBC黃皮。
前后剎車鋼喉。
VEC 機油透氣壺 + 國產 渦流進氣。
rays g25 鍛造輪轂,一顆輪轂比原廠輕4KG。
與輪轂搭配的BLOX 12.9級防盜螺絲,SCM440材料,機械性能超越原廠,高強度、抗疲勞,螺栓安全性全面提升。
DEFI 2bar渦輪表,那個小綠燈就是aem水噴的工作燈泡,常亮表示在噴射。
裝forge中冷器,比原廠重不少,性價比高,比wt和ams便宜不少,拆的心疼啊!
貼了個30TFSI 裝裝B!
天馬山看到稀有品種
小測一把0-1
特此感謝車主“snoopyxdy”,謝謝大家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