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寶”打包套餐
我說的“一輛奔馳、一輛寶馬”就是上面這兩輛車。他們都稱得上是“骨灰級”的老爺車了。在我們國家,由于法規和政策的限制,真正意義上的老爺車只能是收藏品。但近年來,由于取消了轎車的報廢年限,只要你審車時環保達標,就可以一直開下去。所以,對于這些老爺車中車況還比較好的,仍然擁有合法上路的資格。
懷舊是一種永恒的文化現象,在各行各業都有體現。比如“懷舊餐廳”“懷舊建筑”“懷舊服飾”,甚至連美顏相機里都有一種被稱作“懷舊風格”的濾鏡。他們懷舊的載體雖然各不相同,但精神內核卻是相通的:那就是一種對超越時間存在的渴求,因為我們的生命都是有限的。
奔馳W126-300SE
這輛黑色奔馳的型號是“奔馳W126-300SE”,生產于1985年。它是第六代奔馳S級轎車,也是奔馳S級中最成功的一代。從安全性上來說,它首次搭載了奔馳發明的兩項重要技術:安全帶自動收緊和安全氣囊。但是對我們而言,它更重要的歷史意義在于:它是改革開放后最早進入中國的“大奔”,正是它和后來的W140共同奠定了國人對“大奔”的認知。
旁邊這輛深藍色寶馬的型號是“寶馬E39-530i”。相比于那輛大奔而言,這輛寶馬就年輕很多,它產于2002年。相對于他旁邊那輛典型的“黃標車”奔馳,這輛寶馬因為年輕,所以符合更高的環保標準,是可以明目張膽開出來的“綠標車”。
更年輕,也意味著更成熟的駕駛感受。寶馬在它身上第一次運用了“全鋁材料懸架”,因為車子變輕了,操控性就變得十分靈敏,所以這項技術在當年曾一度成為E39的閃亮賣點。時至今日,它開起來還很像寶馬的3系。
此文的題目并不是標題黨,下面就具體說說到底花了多少錢買的他們倆。
先說這輛奔馳W126,它是花2萬塊錢從一位河南人手里買來的。據這位河南人說,這車是被政府部門淘汰的,2008年他以5萬多塊錢買下來。這年頭裝逼的文藝青年很多,嶄新的大奔沒人稀罕,反倒是這些破爛玩意備受青睞。于是買來后,他就開這輛老奔馳給人家接新娘。后來因為工作原因沒時間跑婚慶了,這輛車就漸漸閑置下來。農村人都知道,房子住不壞,就怕空著;車子也是這樣,不怕開,就怕積灰。既然很少開了,于是他就在網上掛了轉手的帖子。
老車玩的是情懷,玩的是故事。如果你覺得它不值2萬塊錢,那就再聽聽下面的故事吧:
時光倒流,這輛車當初是外交部花了八萬多美元外匯購買的,屬于政府公務接待車。它總共跑了30多萬公里,原廠保養記錄完完整整,公款消費保養,不差錢。為了更好的傳承這輛車,還專門跑去北京拜訪了當年的老司機。老司機回憶說,這車是86年上的牌照,前后服役差不多有二十多年,平時都是他開,非常愛惜。政府退下來這輛車時,他非常想買到手自己開,只可惜當年沒那么多錢,忍痛放棄了。他還說,這輛車曾經拋頭露面,可謂出盡風頭,曾接送過許多舉足輕重的政要人物,包括當年的香港特首董建華。
下面再說說這輛寶馬E39-530i,它是花了五萬塊錢從二手車販子手里買來的。它因為年紀尚輕,資歷尚淺,所以沒那么多故事。
如果拿上面那輛奔馳W126作為日常代步,還是有點辛苦你的,因為他已經稱得上名副其實的“收藏品”了。而這輛寶馬E39作為代步工具還是能夠完全勝任的,它正處在從交通工具轉變為收藏品的路上,兼具“代步”和“收藏”功能。所以對于“居家型”收藏者來說,十分搶手。
文藝青年,大都不是“不差錢”的土豪,有的甚至像大詩人杜甫一樣,空有一腔熱血,生活上卻“床頭屋漏無干處”,甚至食不果腹,窮困潦倒一生。
但玩老車,光有錢還不行,還要夠文藝、有情懷。所以對于經濟并不寬裕的“資深文青”,淘上一輛這樣的老爺車,眼前的茍且,遠方的田野,都有了……